-
立春立春,二十四節氣之一,又名立春節、正月節、歲節、歲旦等。立,是“開始”之意;春,代表著溫暖、生長。“一年之計在于春”,在三千年前的周朝,就有迎“春”儀式,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東方的芒神,祈求豐收。了解更多
-
雨水2月18日~20日,太陽移至黃經330度。表示氣候逐漸回暖,冰雪融化,雨水逐漸增多,空氣濕度不斷增大,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。“雨水節,回娘家”,出嫁的女兒要帶著老公,提著兩把藤椅和“罐罐肉”,回娘家看父母,有孩子的,還要為自己的兒女拉保保。了解更多
-
驚蟄3月5日~7日,太陽移至黃經345度。春雷開始轟鳴,驚醒了蟄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蟲和小動物,過冬的蟲卵快要孵化了,這個節氣表示春意漸濃,氣溫升高,但乍寒乍暖,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。了解更多
-
春分3月21日~22日,太陽移至黃經6度,陽光直照赤道。“分”是“半”的意思,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,叫春分,這一天晝夜相等,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。每年這一天,無論男女老少,都“童心未泯”地玩著同樣一個游戲:讓圓滾滾的雞蛋立起來。這個看似簡單又高難度的游戲延續了數千年。了解更多
-
清明4月5日~6日,太陽移至黃經15度。這個節氣表示氣溫已變暖,草木萌動,自然界出現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。清明這個節氣很糾結,既有思念故人的悲傷,又有踏青賞景的愜意,黃庭堅就寫了“佳節清明桃李笑,野田荒冢自生愁。”了解更多
-
谷雨4月19日~21日,太陽移至黃經30度。“雨生百谷”,這一天起雨量增多,對谷物生長有利。除了農作,古人們在谷雨做的事情還很多:青年婦女要“走谷雨”,即野外散步;南方要采谷雨茶,傳說可以清火、明目,還能辟邪;北方要吃香椿,提高免疫力。了解更多
-
立夏5月5日~6日,這個節氣表示夏季開始,萬物生長,炎熱的天氣將要來臨,農事活動也已進入夏季欣欣向榮的繁忙季節了。“槐柳陰初密”,立夏之后,萬物從初生進入了繁茂。其實,按氣象學意義,立夏并不是就到了夏天。不少人愛吃的茶葉蛋是因“立夏”而來,它可是這天最經典的食物,聽說立夏日吃了雞蛋可以祈禱夏日平安。了解更多
-
小滿5月20日~22日,“滿”,飽滿,麥類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漸飽滿,但未成熟。“立夏小滿正栽秧”,小滿正是插水稻的季節,而農民們最重要的,就是保證稻田里的水的充足,“小滿不滿,干斷思坎”。了解更多
-
芒種6月5日~7日,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。“芒”是指殼實尖端的細毛,在北方是割麥種稻的時候,也是耕種最忙的時節,需要及時進行夏收、夏管和夏種了。此時正值梅子成熟,而梅子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,從夏朝開始,芒種時節便有了煮梅的習俗,酸梅湯也成了夏季最好的消暑食品。了解更多
-
夏至6月20日~22日,此時太陽移至黃經90度,日光直射北回歸線,出現“日北至,日長至,日影短至”,故曰“夏至”。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長,黑夜最短,表示盛夏就要來臨,氣溫將繼續升高。由于空氣對流旺盛,尤其是午后或者傍晚,易下起雷陣雨,就像劉禹錫筆下的“東邊日出西邊雨,道是無晴卻有晴”。了解更多
-
小暑7月6日~8日,太陽達黃經105度,入暑,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。“萬瓦鱗鱗若火龍,日車不動汗珠融。”小暑有多熱,看陸游這句詩便知。了解更多
-
大暑7月22日~24日,此時太陽已達120度,正值中伏前后。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,但也有“大暑不熱”、雨水偏多的反常年份。因此,農民們要看準時機,搶收搶種,抗旱排澇。不過,他們也會忙里偷閑,用吃來犒勞自己。了解更多
-
立秋8月7日~9日,此時太陽移至黃經135度。這個節氣表示炎熱的夏季將過,天高氣爽的秋天開始,草木開始結果,到了收獲季節。宋代,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,等到時辰一到,太史官便高聲奏道:“秋來了。”奏畢,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,以寓報秋之意。這一天的風俗很多,例如摸秋,婚后尚未生育的婦女,可在夜里到田園摸索摘取瓜豆。摸南瓜,易生男;摸扁豆,易生女;摸到白扁豆更吉利,除生女孩外,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。了解更多
-
處暑8月22日~24日,“處”是終止的意思,表示炎熱即將過去,暑氣于這一天結束,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。由于正值秋收之際,降水十分寶貴。處暑后,秋意漸濃,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。就連天上的那些云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,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云成塊。民間向來就有“七月八月看巧云”之說,其間就有“出游迎秋”之意。了解更多
-
白露9月7日~9日,此時太陽達黃經165度,由于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,各地氣溫下降很快,天氣涼爽,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,由此得名“白露”。舊時南京人十分青睞“白露茶”,而資興興寧、三都、蓼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。每年白露節一到,家家釀酒,待客接人必喝“土酒”。了解更多
-
秋分9月22日-24日,太陽移至黃經180度,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,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,這一天晝夜再次相等,從這一天后,北半球日短夜長。秋分時節,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,氣溫也一次次下降。正如可謂“一場秋雨一場寒”。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,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,所以不再打雷。此外,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,如“秋分只怕雷電閃,多來米價貴如何”。了解更多
-
寒露10月8日~9日,太陽移至黃經195度。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,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,天氣更冷,露水有森森寒意,故名為“寒露風”。這個節氣表示冬季的開始,預示氣候的寒涼程度將逐漸加劇。從中醫的角度講,此時這節氣在南方氣候最大的特點是“燥”邪當令,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,應該注重養生,適當多食甘、淡滋潤的食品。了解更多
-
霜降10月23日~24日,此時太陽達黃經210度。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,與“霜降”節令相吻合,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氣凝結而成的,所以,霜降并不是降霜,天氣寒冷造成,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。在一些地方,霜降要吃紅柿子,在當地人看來,這樣不但可以御寒保暖,同時還能補筋骨。有些地方對于這個習俗的解釋是:霜降這天要吃杮子,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。有些地方的說法是:霜降吃丁柿,不會流鼻涕。了解更多
-
立冬11月7日~8日,太陽移至黃經225度,這一天起冬天開始。冬是終了,有農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來的含意。漢族民間以冬至為冬季之始,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物。另外老話常說“今冬麥三層被,來年枕著饅頭睡”,這時節正是秋收冬種的大好時段。了解更多
-
小雪11月22日~23日,此時太陽達到黃經240度,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,氣溫迅速下降,降水出現雪花,但此時為初雪階段,雪量小,次數不多,黃河流域多在“小雪”節氣后降雪。小雪時,腌臘肉是南方人最熟悉的民俗。所謂“冬臘風腌,蓄以御冬”,小雪后氣溫急劇下降,天氣變得干燥,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。另外吃糍粑也是南方在小雪的習俗,糍粑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。有俗語“十月朝,糍粑祿祿燒”,就是指的祭祀事件。了解更多
-
大雪12月6日~8日,降雪天數和降雪量比小雪節氣增多,地面漸有積雪。大雪,顧名思義,雪量大。到了這個時段,往往在強冷空氣前沿冷暖空氣交鋒的地區,會降大雪,甚至暴雪。而凍雨(雨凇)、霧凇等特殊氣候現象也成為該時節的獨特景觀。此時,“觀賞封河”也是北方獨特的景觀。到了大雪節氣,北方河里的水往往都被冰凍起來,人們可以盡情地滑冰嬉戲。了解更多
-
冬至12月21日~23日,太陽移至黃經270度,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,北半球則形成了“日南至、日短至、日影長至”,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。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晝漸短,氣溫持續下降,并開始進入數九寒天。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,而南方則是吃湯圓。民間有從冬至日開始“數九”的習俗,宮廷從周代起,就有祭祀活動。冬至也是養生的大好時節。了解更多
-
小寒1月5日~7日,這個節氣表示開始進入冬季最寒冷的季節,會有霜凍。根據中國的氣象資料,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,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于小寒的。進入小寒,年味漸濃,人們開始忙著寫春聯、剪窗花,購置年貨,為春節做準備。涮羊肉火鍋、吃糖炒栗子、烤白薯成為小寒時尚。俗語說“三九補一冬,來年無病痛”,說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調養身體的做法。了解更多
-
大寒1月20日~21日,天氣冷到極點,到了天寒地凍的時期,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。這一節氣中,比較重要的一環就是“食補”,八寶飯,芪杞燉子雞,羊肉燉白蘿卜,紅杞田七雞等都是百姓餐桌上必備的佳品。了解更多